先说一个小笑话。有一个生产队队长,他对专家说:“现在我们生产队的地越来越多,牛越来越忙不过来了。我想要这么一种牛,他吃的草和普通牛一样多, 但是干的活是普通牛的十倍。”专家说:“这种牛是可以造出来的,现在有基因工程。”队长说:“好吧,你给这造几头这样的牛。”于是专家找到了生物实验室, 让生物实验室的人搞一个基因工程,把牛造出来。于是工程浩大,投资无法保证,合作多半是不愉快的收场。
现实世界里很多人分析需求的过程就类似于这位专家,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用户提出的 功能点上,而对用户的实际需求没有兴趣。有不少软件公司和程序员,其实都在做类似的基因工程。如果这个专家把注意力放在生产队长的业务需求上,而不是太在 乎他提出的功能点,他会说:“我认识一个卖拖拉机的,可以带你去看看。”
软件的维护为什么这么痛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需求已经被遗忘了。
需求是对用户具有直接商业价值的活动,而不应该牵涉到任何的功能实现方式。实现同一个需求可以使用多个方案,每个方案有自己的功能方式,在某个方案中至关重要的功能点,也许在另一个方案中根本无关紧要。
瀑 布式的开发过程,首先是由一批懂得用户业务的专家去调查用户的需求,分析出这个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xxx系统需求规格说 明书》。客户认可了这个《说明书》,在上面签字盖章,加入合同附件,到时候项目验收就以此为准。这时候,需求就已经分解成了一个个功能点,从这时候开始, 需求本身就渐渐被人们遗忘。设计人员围绕着这些功能点进行工作,考虑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把功能点制造出来。功能点的制作细节形成了另外一份重要的文件—— 《xxx项目设计规格说明书》。这个《设计规格说明书》交给程序员去进行编码。
这样的做法在开发中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问题。
首 先,面对这样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人员已经无法知道最初的需求是什么。假如这个《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功能点没有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而他们串起来 却和用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人员没办法发现这样的情况,编码人员也无法发现。假如测试也是根据这个《需求规格说明书》来做的,测试人员也发现不了。直到最后 客户看见这个程序展现在他们面前。需求的分析需要在随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传统的过程不是没有反馈,而是反馈的时间太长了。
其 次,由于设计人员已经无法知道基本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无法对业务进行建模。这样的需求分析是以开发人员的需要为核心的,可是结果恰恰妨碍了开发人员对需求 的理解。如果开发人员对用户的业务过程不甚了解,他们只有一种选择:不要试图去了解需求了,直接按照这些功能点做吧。于是,他们建立的对象模型就不是以需 求为核心的,而是以功能、界面为核心的。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系统,开发者确实有很高的抽象思维水平,程序中设计了非常巧妙的控制器和界面,可以很方便的进 行开发和变更。唯独业务层的对象非常简陋,一旦发生实际业务的变更,仍然十分辛苦。
更大的困难发生在维护程序的时候。
假设有一个移动通信公司需要制造一个系统,用来解决手机用户入网的问题。这个需求有下面几个要素:
1:用户付钱,得到一个SIM卡和一个号码,把这个SIM卡装到手机里就可以通话。
2:营业员收的钱要记录下来,提供给稽核人员,现金和帐目必须是平的。
3:用户付的话费要划入他自己的帐户,可以打印票据。
4:用户要在入网合同上签字,然后营业员把合同归档。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