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我觉得政府在谈论软件产业的时候,有两个误区:
1) 政府谈软件必然软件外包;
2) 中国软件不如印度,原因是我们没有“国际通行”的CMMI级别;
从几年前开始,政府反思中国软件业与印度的差距。很不幸的是,政府主要的结论是:印度导入了CMM模型,并且在世界上占据了最多的CMM5的企业。随即在国务院的首先倡导下,中国各级开始了大力支持企业导入CMM/CMMI模型进行过程改善,并提供高额的资金补助。
可是,按照CMMI模型的设想,导入CMMI进行过程改善,是可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是有受益的。既然有受益,为什么企业还需要政府的资助?这几年看来,基本上,市场的敲门砖成为一些中等以上公司的需求,赚政府补贴是一些小公司的需求,追求品质是很少一部分公司的需求。
政府谈软件必谈软件外包,接着就是中国软件不如印度。那我们就来仔细对比一下中印的软件差距。首先,中国的软件产业并不比印度差。中国国内的软件市场要远远大于印度市场,唯一差的是软件外包出口。可是,软件外包出口差的首要原因不是品质和过程不行,而是起步早,语言好,经验多。
首先,印度软件起步早。印度的软件起步是在9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解决“千年虫问题”上,印度人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千年虫问题的解决方法现在想想其实很简单,相当于是reverse Engineering,阅读代码,寻找出与时间定义相关的代码,并修改定义;然后进行全面的回归测试。软件业的一个不可思议但是很普遍的现象是:软件开发的文档实际上是不完备或者与实际代码不一致。因此很多时候所谓的reverse engineering就是靠直接看代码来找bug。这可是无聊的活,美国人不愿意干,全部交给印度人干了。印度人兢兢业业地看代码,修改,测试,也就开始了印度和美国软件业合作的起源。
而当时中国在干什么?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中国的媒体一方面在使用非常浅显的词汇来让大家理解千年虫的含义,一方面在展开各种奇妙的想象,万一发生千年虫问题,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是,没有一个媒体在问:我们该怎么办。当然在同时,中国开始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纺织业等初级制造业的外包转移,成为世界工厂。
因此,印度的软件产业起步领先中国十年,并因此积累了开发经验和市场渠道。随着经验的积累,品质和过程的改善和标准化会自然成为内在的动力。经验是要靠时间的,品质改善是靠内在需求的,而不是靠CMMI。
就如同人的成长需要时间,拔苗助长,贴成人标签是没有用的。中国现在的CMMI已经是世界第二多,但是软件行业和印度的差距仍然是那么多。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不是CMMI资格。
其次,印度人语言好。我们在说软件外包的时候,通常都以为是在说软件开发,实际上软件外包涵盖的概念太广泛了,远远不局限于软件开发,包括了整个IT软件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我们来看看印度面向北美的IT软件和服务产业。
比如呼叫中心(Call Center)负责解决客户投诉和技术支持的。美国有一些大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将呼叫中心转移到印度,培训一下当地技术人员的英语口音,尽量像一些北美的通用口音,就可以接电话了,而北美的消费者完全不知道接电话的人实际上人在遥远的印度。
在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的呼叫中心,却因为高薪(相对于美国就成了毫无趣味的低薪工作)戏剧化地吸引了中国很多很有天分的软件工程师。
再比如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将业务流程的某个环节外包。比如印度某著名IT公司帮助美国高盛公司进行数据维护,将每天美国交易的数据在后台进行统计,分类,计算,备份等处理,这样美国人就需要每天晚上紧张地处理数据,并在天亮之前提供报表给第二天的交易员了。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