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的时间,大连软件产业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历史性跨越。现在,她正运筹帷幄,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经济实现国际化之路—大连软件产业正在迈向第二次飞跃;
8年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等一系列荣誉都授予了大连,而她又拥有了两个更动听的名字—东方硅谷、中国的班加罗尔;
今天,如果我们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软件是大连的城市名片”,已经不能代表软件产业在大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8年来,大连软件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政策、人才、外包、自主创新、软件园等在各自的生态链下成长、壮大—大连,正在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正在解析的一个模式。
大连模式可以复制吗?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软件产业来说,大连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借鉴、反思……
大连软件的蓬勃发展是独特优势下产生的人与事的独特组合,这就是中国软件产业孵化出的最为醒目的“大连模式”。通过深入采访,我们发现,成功打造“大连模式”的并不是一两个单独因素所为,而是一系列因素所打造的产业链。
看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就好像在看一出精彩的牌局。
依山傍海的东北亚中心地理位置是大连的一手好牌底;
第一张牌,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打造城市品牌;
第二张牌,独特的“官助民办”软件园运营模式;
第三张牌,依托外包优势,拉动自主创新,形成“两翼齐飞”态势;
第四张牌,通过建立较为完整、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成为中国IT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政府主导:不是口号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历届市委、市政府对软件产业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尤其是面对世界资源要素全球化重组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创造环境迎接知识经济产业的转移,将“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基地”作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3年,大连市政府又规划了包括七贤岭产业基地、大连软件园一期在内的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绵延13公里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为软件产业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当全国超过30个省市将软件产业用文件规划为本地“支柱产业”的时候,位于辽宁省最南端的大连市正在举全市之力用实际行动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大连市的“四套班子”领导深入软件园和软件企业调研,听取汇报是很平常的事,夏德仁市长以及主管软件产业的戴玉林副市长更是经常在软件园和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大连,市领导在各种外事场合推介大连软件的投资环境是个“不成文的规定”……
“大连从来没有一个产业象今天的软件产业,让大连这么争气。”夏德仁市长的话似乎解释了这种激情的由来。在寻找替代传统工业化的新型产业过程中,大连市对于“争气”的软件产业,给与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
大连除了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结合自身情况先后出台了《大连海关支持软件出口的若干措施》、《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实施意见》。
除了平均一年一项的各种优惠政策,良好的服务意识更令人赞赏。在进驻大连的500强企业的老总手机里,大连市长的电话是“常用号码”,所反映的问题通常都能得到迅速解决。《福布斯》杂志由衷地感叹:“在大连,发展高新技术和软件产业已不再只是口号。”
尤其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大连市特别设立了“大连市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已向2670名中高级人才发放了总额1500万元的奖励资金。2005年下半年,组织大连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带领企业在包括旧金山、温哥华、东京、大阪、北京、上海在内的13个国内外城市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取得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大连的信息产业产值排在石油化工之后,位居第二,但在市长夏德仁的心里,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成为大连排名第一位的支柱产业将指日可待。
外包与创新:比翼齐飞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连抓住了“外包”这一产业发展机遇,成功地尝试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和初步为国内外所认可的中国IT外包业务中心。
大连软件腾飞的过程是融入国际外包产业链的过程,也是大连软件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本地企业不但在人员规模上迅速发展壮大,而且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方面开始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大连的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新世纪后,基于计算机技术的IT开发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在全球兴起,大连市提出了“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和“大连,中国IT外包中心”的发展目标。
对日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成为大连软件的一大特色。大连软件产业中,国际业务占全市软件业务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对日外包业务占到出口总量的80%以上。
郝云山在1990年离开大连赴日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14年后他会带着创办外包企业的项目回到土生土长的故乡。
仅仅2年时间,大连益德穿梭已经发展成为500人规模的大型对日外包公司。熟悉外包产业的人知道,”500”这个数字对外包企业来说是道槛儿,迈过去则意味着在承接外包项目的时候拥有更广阔的平台。
谈到益德穿梭惊人的成长速度,郝云山认为益德穿梭对客户服务的认真细致,以及大连外包格局的逐步完善,共同成就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以对日为突破口,大连在国际外包市场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如今,像郝云山这样具有日本工作、生活经历,又回到国内创办外包企业越来越多,以华信、海辉为代表的对日外包企业集群已经在大连扎根。
不仅如此,大连也正在成为国际企业辐射亚太甚至全球的研发、服务重要基地。
2002年以后,IBM、HP、DELL、Accenture、NEC、GE、Sony、TOSHIBA、SAP等30家500强企业,将支持本公司产品开发的软件研发中心或全球业务运营支持中心设立在大连。目前,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一半已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这些企业的加入,增强了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比重,为大连成为中国IT外包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大连本地企业中也有150多家开展面向日韩、欧美、东南亚的外包业务,其中有十几家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
2005年11月,大连华信在同美国高勤、德国SAP等国际著名企业的竞争中胜出,中标乌兹别克斯坦的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工程项目,将民族软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大连软件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国际业界的关注。华信、海辉两家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微软、Intel等国际公司的投资。
2005年11月,海辉公司并购了北京、深圳两家企业,组成新的集团,公司规模增至1800人,成为国内业务种类最为齐全的IT服务公司之一。
在外包产业不断升级壮大的同时,大连软件的自主创新企业也在不断增多,外包与自主创新正在形成一股合力,成为大连软件产业进一步腾飞的两翼。
大连协同是一家针对外贸行业进行ERP通用平台研发的企业,目前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已达上千万。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大连协同从2001年走到今天,让总经理董锦利感触最大的就是大连市政府在资金、政策、宣传上对于大连协同的发展给与了全面的支持与肯定。
董锦利坚持认为“选择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这条路是对的”,因为在他看来,大连软件已经成功实现了依靠外包积累的起步阶段,接下来需要发展的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
茫茫大海上,导航、通讯系统是船舶的“千里眼”、“顺风耳”。长久以来,中国船只却没有中国造的“眼睛”和“耳朵”。改变这一状况的是一家大连的本地企业—大连海大航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自主研发的船舶电子海图综合导航系统目前已经装备了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近百条大中型商船。
同样在船舶电子设备领域为中国赢得尊敬的还有锦达数据。作为研发船用黑匣子仅有的两家国内企业之一,大连锦达数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MV-2000系列产品在技术先进性和成本控制两方面都不逊于国外同行产品。
象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锦达数据初期也遇到了资金问题,据企业副总经理韩建强介绍,前期巨额的研发投入一度压得企业透不过气来,关键时刻是政府部门提供的专项基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人才:原动力加速
与大连的其他产业比较,软件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大连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大连市引进优秀人才若干规定》、《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政策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
大连市政府根据《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特别设立了“大连市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已向全市2670名中高级人才,发放了总额1500万元的奖励资金。2005年下半年,组织大连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带领企业在包括旧金山、温哥华、东京、大阪在内的13个国内外城市举办专场招聘活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大连,成为一名软件人已经成为职业自豪。
2005年11月12日,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校园内异常热闹。包括东软集团、戴尔、SAP、GE在内的200家企业来到这里广纳贤才。而从去年9月开始,惠普、华为、阿尔派等企业已经前期进行了一轮招聘。
回忆起当时的火爆场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院办吴建宁主任仍津津乐道。“那个场面即使在传统大学校园也是不多见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我们民办大学的一种肯定。”
近几年来,软件人才一直是中国软件产业生态链条上一个隐痛。在一份名为《中国加入WTO与软件业的发展前景》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知识结构不太好,工程协调、系统分析、项目管理等能力不强,从而使得个人技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在大连,这种现状正在改变。2000年6月,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软集团共同投资在大连软件园建设中国首家专业软件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5年时间已发展成为万人民办大学。
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既让人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从2005年毕业分配统计来看,60%的毕业生进入了IT行业,20%进入了像SAP、毕博、GE等跨国企业。”吴建宁主任介绍。五年来,学院一直遵循“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方向培养软件人才。
“但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吴建宁为强调培训的是实用化的技能,依靠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给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独特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汲取了国外著名大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虚拟公司进行实战模拟,来锻炼学生的实战经验。辽宁省一位领导在视察后感慨万千地说:“斯坦福成就了硅谷,希望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能够成为中国的斯坦福。”
除此之外,继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建立软件学院后,大连市22所高等院校纷纷开设IT相关专业100多个。与此同时,近200家社会力量办学组织的IT人才培训机构蓬勃兴起,应需而生的“订单式”、“外语+计算机”等培养方式带动了培训的实用化,形成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互动的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美国IBM、HP、微软,日本TAC、麻生教育和印度耐好路等知名企业纷纷在大连开展了软件、动漫、日语等职业IT人才教育培训课程,这些大品牌、专业化教育机构的进入,也为大连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市场注入了强有力的品牌优势。大连在建设中国IT外包中心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中国的IT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在大连软件产业链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人才已经成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1998年,全市软件从业人员数量仅为数千名;2005年底,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已达到3万人左右,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渐成规模的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软件园:官助民办
8年的实践证明,大连软件园独创的“官助民办”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和政府各自的优势,遵循市场导向,加速产业增量的形成,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8年来,大连软件园从无到有,将分散的企业集聚到园区,建设了48万平米写字楼、32万平米教学设施和30万平米生活配套设施。
大连软件园已经成为国内软件出口额最大、外资企业比例最高的园区之一,初步形成以国际化为特色、外包业务为主导的产业特色,构建起包括软件开发、教育培训、创业服务在内的综合产业环境,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2004年4月19日,惠普公司选择入住大连软件园,在大连软件园中建设其服务东北亚和全球的技术支持中心。这一天,距离惠普公司开始筹备建立该中心,已经有整整一年时间。
惠普大连公司总经理陈生一直记得当初选址的困难,如今回忆起来,抉择的痛苦仍然记忆犹新。在综合比较了人才、成本和环境各项指标之后,陈生以及他30多人的选址团队,从符合条件的亚洲30多个各具特色的城市中筛选出更适合的8家中国城市。
帮助他们做出最终决定的,是大连市政府及其先前为大连软件园区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正是因为大连市政府独特的“官助民办”的软件园模式保证了软件园区服务的效率、保证了相关政策的执行,使得大连成为国内外业界瞩目并认可的、中国最适合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城市之一。
另外,先期入园并且运转良好的各家软件企业,也为惠普决定进驻大连软件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他们都是世界知名企业,他们的选择一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陈生如此看待其他先期入园的企业。
GE是最早进驻大连软件园的企业之一。在GE刚刚进驻的时候,软件园的附近甚至没有公交车,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这些问题迅速地反映到负责运作大连软件园区的亿达集团,“民办”的市场效率发挥了作用——短短几天,3条通向市区的公交车线路开通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软件园,他才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样既促进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也让园区的运行效率实现最大化,而这正是我们这些入园企业最想得到的。”GE大连政府事务及行政管理总监王春山这样看待所谓“民办”的意义。
通过民营企业投入资本,进行投资建设,政府出台具体政策扶持和帮助,这就是大连软件园独特的“官助民办”模式。与其他地方“官办”或者政府直属企业办园不同,大连软件园的承办者亿达集团有着经营的压力和市场化的需要,因此要求具备极强的服务意识。
“预计十五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因此短期来讲,一直是在赔本的。”大连软件园的发展计划与投资总监张生桥,并不把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当成是可以快速得到回报的摇钱树。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亿达这样的民营资本得以将整个项目长周期运作的根本。
除了协助园区内的企业进行人才招聘、项目推广、市场咨询、政府合作以外,园区甚至拥有多达300人的专业IT团队对企业进行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在IBM考虑是否进驻大连软件园区的时候,大连软件园为IBM提供了他们的“虚拟公司”—即用他们的IT团队为IBM完成项目,来考察大连软件园区的服务能力和支撑能力,最终成功说服了IBM公司。
为了让园区内的企业得到更好的服务,软件园区甚至请来了一个世界知名的餐饮企业,并且承诺营业额不到既定的数额,不收取该企业的任何费用。这些不争小利的行为让大连软件园自身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大连市在世界范围内的招商引资树立了形象。
陈升对比之后认为,虽然各地软件园区都很在意服务,但大连市政府对软件企业的支持和理解更加到位,这样的模式看似很简单,其实却很难复制—要高效地提供企业所需的各项服务,不是短期内能够达到的。
链接
1998~2005年大连软件产业发展数字
大连市软件业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00亿元;
软件业销售收入和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自2000年始保持年均60 %和78 %的增长速度,是国内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软件企业总数从1998年的不足100家增加到2005年的510家,30家位居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大连设立了软件研发和服务机构,这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
大连软件园8年间累计完成55亿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80家。
链接
2005大连软件产业大事记。
1.2005年,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突破100亿,企业数量已增长到510家。
2.新增8家世界500强IT企业落户,使得大连市500强IT企业总数达到30家。
3.国外著名培训机构IBM、惠普、微软、日本TAC、麻生教育和印度耐好路等知名企业纷纷在连开展了软件、动漫、日语等职业人才教育培训课程。
4.惠普全球呼叫中心开通,IBM大连分公司乔迁新址,DELL、松下电器、欧姆龙等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纷纷扩大规模。
5.大连软件园二期正式开工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腾飞园区正式开工。
6.第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成功举行。
7.大连获得“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三个与软件相关的国家级基地称号。
8.Intel创新实验室、T-ENGINE实验室的正式揭牌表明大连已经由单纯的软件外包发展为进行技术开发。
9.8月,以“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为主题的大连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开始。
10.2005年,华信吸引微软的战略投资,海辉完成与北京天海宏业、深圳科森公司的战略合并。(n106)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