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同样是在学校中所有科目都考满分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会大不相同;有高学位的人不一定能出好成果;具有同样专业级别的人,工作实绩会有天壤之别。因此,片面地强调和依赖考核评鉴是非常危险的。
轻视与迷信SW-CMM都是错误的态度。应当把它作为参考资料,就象一本某间名饭店编的“菜谱大全”、一本某美术学院编的“油画技法”、或某出版社编的一本“写作教程”。如何理解参考资料的内容的灵魂,学到其中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企业实行过程管理与改进,真正达到按时、按预算地开发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给用户拿出高质量的产品来!在这里,“认证”与“评鉴”都不是必须的。
“用友”、“金蝶”等企业在软件过程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关键是由于领导层的重视和参与,致力于实质的内部过程改进。没有“认证”,他们同样会成功。
软件企业都希望能够生存与发展,都希望能建立过程管理与改进,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不需要别人去迫。有人说,软件业推广ISO9000认证,应是以企业自愿为前提。但是,当相关的政策上有这么一些条文:“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优先...,优先...;政府优先采购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优先支持和推广通过质量认证企业的软件产品。”的时候,哪一个企业还可以“自愿”呢?从这么一些条文中,人们无法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ISO9000体系认证,比实际的产品质量更重要!
笔者认为,要适当控制“认证”与“评级”的使用。只有在无法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定(例如,发出软件合同)的时候,才应用这类方法。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成立一个软件产品质量鉴定系统,对上市的同类软件进行测试比较,评定分数,公布结果。测试人员可分为两类:专业工程师与产品用户。测试的项目可以各方预先商定。可从最简单的两点做起:1.说明书是否清晰。2.产品是否如实执行说明书中的各种功能。
举一个例子,硅谷这里有一间公司,专门作电路仿真器的评比。他们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测试项目,用以比较各产品在不同平台上运行,对不同类型的电路进行仿真时的功能表现。他们的评比结果是很有权威的,成了用户选购产品的依据。而仿真器的制作厂家则不断努力改进产品,以期在下一次评比中有更好的表现。这间评比公司是附属于一个电子专业刊物的。他们向参加评比的厂家收取评比费用。我们可以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官办或民办的评比。
笔者使用的一个国产软件,在功能的实现上错误很多,自认为领先的核心技术竟带有违背一般常识的结果,甚至产品说明书与实际产品完全对不上号。借用一位国内同行的话:“简直不能相信这样的产品竞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质检关!”但我相信,这类公司是满有可能会花力气去通过“质量认证”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企业认识实行过程管理与改进的重要性,向他们提供有关的知识与讯息,与他们一道解决遇到的困难,协助企业间交流经验,大力宣传企业由于实行过程管理与改进而取得的最终产品与用户服务质量及企业业绩的成果,以这些成果来进行竞争。有关的从业人员、专家学者与媒体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大有作为,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在中国软件产业中应用CMM的一些建议
现在,让我们看看SW—CMM的如下三项用途:
1、用于软件过程的改进。(SPI,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帮助软件企业对其软件过程的改变进行计划、发展以及实施。
2、用于软件过程评估。(SPA,Software Process Assessment)
在评估中,一组经过培训的软件专业人员确定出一个企业软件过程的状况,确定出该企业所面对的与软件过程有关的最迫切的所有问题,以及取得企业一级对软件过程改进的支持。(这项是为了实施上一项而进行的。)
3、软件能力评鉴。(SCE,Software Capabili Evaluation)
在能力评价中,一组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鉴别出合格的软件合同承包者;或者是检查监视正用于软件制作的软件过程的状况。
上述的第三项,“软件能力评鉴”本来并不是软件工程研究所创造出SW—CMM时的用途目标之一。在SW—CMM用于帮助一些商业公司成功地改进他们的软件过程之后,美国空军电子系统指挥部要求软件工程研究所开发出一个办法来用于评鉴软件合同承包者;因此,在软件过程改进(SPI)这个用途之外,SW—CMM增加了软件能力评鉴(SCE)这个新用途。
这里必须要注意区分“软件过程评估”与“软件能力评鉴”本质上的不同。“过程评估”是企业内部在进行“软件过程改进”时用于摸清目前情况和确定需改进的目标而进行的。而“能力评鉴”则由软件合同的发出者用于鉴别和挑选出合格的合同承包者。很自然地,企业的有关人员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对策去进行这两种评审。我国软件产业还很薄弱,没有可能提供很多有能力的“能力评鉴员”去承担这种挑战性很强的“能力评鉴”工作。若企图要一下子推行大量的“能力评鉴”活动,评鉴结果的可靠性必然低。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