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大,数据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业务的日趋复杂,使现有网络不堪重负,人们越来越不能忍受这种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传输模式了。
另一方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利润,Internet迫切需要在按需扩展的带宽占用、快速便捷的路由选择、有保证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灵活多样的定制服务等多个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需求驱动了IP技术与光通信技术的融合,使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出现成为必然。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
GMPLS是由MPLS演化而来的,它是逻辑上从IP通过MPLS演进延伸的技术。MPLS,即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是一种基于IP技术,利用标签引导数据高速、高效传输的交换技术。MPLS采用集成模式,将IP技术与ATM技术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兼具了ATM的高速性能、QOS性能、流量控制性能与IP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MPLS最初来自于第三层交换,但它并没有局限在单纯的第三层交换中,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它采用标准分组处理方式对第三层的分组进行转发,采用标签交换对第二层分组进行交换。
MPLS主要由标签交换路由器LSR、标签边缘路由器LER、标签分发协议LDP和标签交换路径LSP等多个组件构成。MPLS使用现有路由协议(如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建立目的网络的可达性,同时使用新的控制协议LDP在网络交换机间共享标签信息。MPLS是一种面向路径的技术,与ATM、帧中继网络中的交换路径一样,通过预留的网络资源传输,以满足不同服务质量的要求。
MPLS提供了一种实现高效路由和资源预留的机制,改善了传统IP路由选择的性能,增加了网络的吞吐能力,解决了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高速性、可扩展性、高效的服务质量QOS管理和流量工程TE。但是,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基于ASIC的路由查询引擎可以以线速转发IP分组,降低了为提高性能而对MPLS的严格要求。那么人们为什么还对MPLS如此感兴趣呢?答案是融合。如今在光纤、无线和语音网络等领域中正在采用数据联网的理念,而MPLS正是这次融合技术的核心。
GMPLS的特点和优势
光通信网络中所交互的是大量的数据流,它使用的变量单元也相应的是基于波长(Wavelength)、时隙(Timeslot)、甚至是波段(Waveband)的。在中间节点的交换处,光交换机只要看到波长、时隙或者是波段的对照表就可以将数据流交换出去。光纤是光通信网络中最明显、最基本的交换单元。波长和光波段也是一个很普遍的交换单元。当然,还有延续至今仍然作为光网络承载业务主流的时隙交换单元。
在光通信网络中 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可以对分组、时隙、波长、光纤等进行统一标记,使标签具有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通用”。另一方面,GMPLS扩展了MPLS的标签交换路径LSP机制,使得“通用”标签和标签交换路径LSP不仅仅可以支持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还可以支持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和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
GMPLS引入链路管理协议
a.“通用”的标签
与MPLS不同的是,GMPLS将在信令协议中的标签数值从原来的32位扩展到了一个任意长度的阵列,并且修改了基于约束的标签分配协议CR-LDP和具有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TE,通过CR-LDP中的通用标签长度类型(Generalized Label TLV)或者是RSVP-TE中的通用标签对象Generalized Label object来传递它们自己的信息。对于所有类型的GMPLS标签来说,其标签值都直接暗示了响应数据流的带宽。
GMPLS定义了分组交换标签来对支持分组交换接口PSC和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并专门设计了电路交换标签和光交换标签格式,用以满足时隙交换接口TDMC、波长交换接口LSC和光纤交换接口FSC的需求。
b.通用标签交换路径LSP
GMPLS扩充了MPLS关于标签交换路径LSP的概念,它允许LSP起始和终结于同类设备,而不仅仅是路由器。LSP分级就是指大量具有相同入口节点的低等级LSP在GMPLS域的节点处汇集,再透明地穿过更高一级的LSP隧道,最后再在远端节点分离。这样就可将较小粒度的业务整合成较大粒度的业务,减少GMPLS域中使用的波长的数量,有助于处理离散性质的光带宽。GMPLS的LSP分级技术解决了光网络带宽分配的离散性和粗粒度问题,实现了网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LSP的不同接口中,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光纤交换接口FSC、波长交换接口LSC、时隙交换接口TDMC、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分组交换接口PSC。此外,GMPLS还特别定义了建立双向LSP的方法。双向LSP规定两个方向的LSP都应具有相同的流量工程参数,都采用同一条信令消息,两个LSP同时建立,这样显著降低了LSP的建立时延和控制开销。
c.链路管理协议LMP
在光通信网络中,两个相邻节点间具有数目非常巨大的平行链路,为了对这些邻接的链路拓扑状态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并获得可扩展性,GMPLS引入了链路管理协议LMP。链路管理协议是GMPLS为了有效管理相邻节点间的链路和链路束而开发的协议。LMP包括控制信道管理、链路所有权关联、链路连接性验证和故障管理等规程,其中后两项是可选功能。
GMPLS采用专用信道承载控制信息。控制信道被用于在两个相邻节点间承载信令、路由和网络管理信息。在数据信道与控制信道分离后,GMPLS必须为数据信道设计新的协议完成控制信道的管理,LMP协议控制信道管理就是用于实现这部分功能。
通过链路所有权关联,网络中节点对链路的属性所做的操作都可以被相邻节点所获知。
链路连通性验证(Link Verification)是LMP的一个可选规程,主要用于验证数据链路的物理连接性以及交流可能使用于RSVP-TE和CR-LDP信令中的链路标识,可通过在特定捆绑链路的每条数据链路上发送测验消息来逐一验证所有数据链路的连接性。
LMP故障定位过程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交流,并定义了多个信道状态相关消息。一旦故障被定位,可用相应的信令协议激发链路或通道保护恢复过程。
d.网络模型
在光交换网络中,存在着重叠(overlay)和对等(peer)两种网络架构。
在光互联网论坛(OIFOptical Internetworking Forum)所提出的重叠模型(也称为用户网络接口UNIUser-Netwok Interface)中数据网络和光网络保持着分立的网络拓扑,以便在网络运作时,保持分立的管理网域。在重叠模型中,路由器是连接到光域的客户机,它只与相邻的光节点打交道,实际的物理光路径由光网络来决定。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所提出的对等模型以GMPLS为基础,将光交换器与MPLS路由器作为界面之间的对等装置。对于所有的数据及光网络装置来说,网络拓扑只有一个,这使得MPLS连接可以穿透数据网络及光网络的交换路径,并由IP路由协议统一控制数据以及光网络之间的沟通工作。
e.GMPLS的技术优势
GMPLS扩展了MPLS控制平面的范围,使之超出了路由器和ATM交换机,一直扩展到了物理层设备。引入GMPLS的概念后,通信网络被清晰的划分为控制平面、管理平面和传送平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OSI定义的七层协议的网络层次。GMPLS的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层网络的虚拟专用网
在同一GMPLS接口上,光网络可以向客户终端设备提供虚拟专用网VPN功能,减少用户端设备间连接的配置负担,并提供连接安全性。
(2)流量工程和服务质量
高效的流量工程和服务质量是优化网络性能和加强服务提供商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关键。GMPLS流量工程的实现以及光在路由和信令协议的扩展,大大地提高了网络的有效性,优化了网络结构,对建立新一代智能光交换网络具有重大的意义。
(3)保护与恢复
GMPLS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来节省网络资源。在重叠网络的网络模型中,每一个层次对于它所承载的业务类型都是有效的,业务网络没有关于传输网络的信息,必须请求跨越传输网络所希望的层的保护,经常复制资源的重新分配。
(4)网络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GMPLS不仅仅是一种实现IP的工具,它还使得光纤网络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光纤容量配置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秒钟,IP和多业务客户端设备可以动态地连接到具有所需速度和可靠性的光纤传输层,GMPLS还允许每一个网络层按照自己的属性管理来确保网络资源的最优使用,这种灵活高效性可以很好地支持光VPN、存储域网络和带宽交易等新一代高赢利、高性能的光业务。
(5)按需扩展的带宽占用和有选择的分层业务
GMPLS可以允许任何颗粒标签交换路径的组合,从最精细颗粒的标签交换路径到粗颗粒的标签交换路径。通过GMPLS可以高效地将网络资源重新分配给最合适的网络层次,从而为最终用户量身订做最″独特″的业务,通过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用户的多样多变的需求,同时降低了网络的开销。
GMPLS技术是MPLS向光网络扩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为传输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转变以及光网络层传输与交换功能的结合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光纤交换接口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
版权所有(C) 2003-2010 TestAge(领测软件测试网)|领测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北京理工科技大厦1402室 京ICP备2023014753号-2
技术支持和业务联系:info@testage.com.cn 电话:010-512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