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ByteArrayReaderThread()方法是整个类真正的关键所在。这个方法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创建一个定期地检查 ByteArrayOutputStream缓冲区的线程。缓冲区中找到的所有数据都被提取到一个byte数组,然后写入到 PipedOutputStream。由于PipedOutputStream对应的PipedInputStream由getInputStream ()返回,从该输入流读取数据的线程都将读取到原先发送给ByteArrayOutputStream的数据。前面提到,LoopedStreams类解决了管道流存在的前二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是如何实现的。
ByteArrayOutputStream具有根据需要扩展其内部缓冲区的能力。由于存在“完全缓冲”,线程向getOutputStream()返回的流写入数据时不会被阻塞。因而,第一个问题不会再给我们带来麻烦。另外还要顺便说一句,ByteArrayOutputStream的缓冲区永远不会缩减。例如,假设在能够提取数据之前,有一块500 K的数据被写入到流,缓冲区将永远保持至少500 K的容量。如果这个类有一个方法能够在数据被提取之后修正缓冲区的大小,它就会更完善。
第二个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在于,实际上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线程向PipedOutputStream写入数据,这个线程就是由 startByteArrayReaderThread()创建的线程。由于这个线程完全由LoopedStreams类控制,我们不必担心它会产生 IOException异常。
LoopedStreams类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提及。首先,我们可以看到byteArrayOS和pipedIS实际上分别是 ByteArrayOutputStream和PipedInputStream的派生类的实例,也即在它们的close()方法中加入了特殊的行为。如果一个LoopedStreams对象的用户关闭了输入或输出流,在startByteArrayReaderThread()中创建的线程必须关闭。覆盖后的close()方法把keepRunning标记设置成false以关闭线程。另外,请注意startByteArrayReaderThread ()中的同步块。要确保在toByteArray()调用和reset()调用之间ByteArrayOutputStream缓冲区不被写入流的线程修改,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ByteArrayOutputStream的write()方法的所有版本都在该流上同步,我们保证了 ByteArrayOutputStream的内部缓冲区不被意外地修改。
延伸阅读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