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数据说话,这是当前很时髦的话,本文将数据管理过程划分成4个层次,并阐述企业如何达到这四个层次。
1.初级量化管理:以数据“感知”项目的状况(相当于 CMMI2级)
2.中级量化管理:通过经验值来管理项目(相当于CMMI3级)
3.高级量化管理:用PCB进行项目管理(相当于CMMI4级)
4.超级量化管理:持续优化的量化管理(相当于CMMI5级)
1. 让人目眩的量化理论
说起量化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发现很多相关资料、理论,什么六西格玛、统计过程控制(SPC)、过程能力基线(PCB)、软件度量、功能点法、软件估算等等,大有百家争鸣之势!
即将进行的第五届中国系统与软件 过程改进年会,主题是“用数据管理过程”,正所谓不时髦就不拿来做主题啊!这下好了,各路英雄豪杰将济济一堂,各类关于量化管理的“理论书包”将抛来抛去,希望大家到时不会头晕眼花啦。
我们不要头晕,我们不要目眩!谁能系统地把所有量化的理论梳理一遍啊?
本文将肩负起这个“历史重任”,还大家一个明白!
2. 对量化理论进行“格式化”
关于量化方面文章,大家可能难以把各文章的内容在脑袋中组织成一面知识网,主要因为各文章按照各自的角度阐述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角度来描述这些事情,这里我们就以CMMI的为参考 标准,对所有的量化理论进行“格式化”。
量化方面的词汇太多了,我们不是搞理论研究的,我们不去咬文嚼字,为了阐述方便,这里我们把与量化有关的内容,全部统称为“量化管理”,量化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 初级量化管理-感知级,相当于CMMI2级。
2) 中级量化管理-经验级,相当于CMMI3级。
3) 高级量化管理-可预测级,相当于CMMI4级。
4) 超级量化管理-持续优化级,相当于CMMI5级。
高级别的量化管理,必满足所有低级别量化管理特点,例如高级量化管理,它具备初级量化管理、中级量化管理的特点,又具备本身的特点。
3. 量化管理的第一基本法则
我们为什么要用“功能点法”来估计项目的规模?
我们为什么要度量项目的工时、费用?
我们为什么要做量化管理?
如果我们不用量化管理的方式,也能达到量化管理的效果,而且成本更低,那还要不要进行量化管理?
当我们面对铺天盖地的量化理论的时候,当我们要考虑要做量化管理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量化管理?
我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功能点法”来估计项目的规模?
是为了时髦?还是想试用一下“功能点法”?
如果老板想这样做,估计他感觉到项目的估算不是很准,他希望通过一些量化的办法,让项目的估算做得更准。所以,他的要进行量化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估算的准确率。
这就是老板的完整目标吗?如果员工们不计成本地把功能点法做好了,估算偏差提高到不超过5%,但估算工作需要的时间由原来的5天增加到50天,这样老板会接受吗?其实老板还有隐含的约束条件,就是不能太花成本。
如果把老板的目标再完整表达一下,应该是: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要求内,提高估算的准确率。
无论我们做什么量化的工作,都必须先明确:
量化管理第一基本法则:明确量化管理的目的及约束条件。
“功能点”法是比较复杂而且难掌握的软件规模度量办法,有可能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才发现不值得用“功能点”法,大家再反过来看看目标: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要求内,提供估算的准确率,而不是: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要求内,用功能点法提高估算的准确率。这时,大家可以选用别的办法,或者对“功能点”法进行改造。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不要把具体的方法写进去,目标是很高层次的,把办法写进去,也就是相当于限制了思路。
有人可能会说,“在一定的时间成本要求内,提高估算的准确率”,这个目标太虚了吧,写了等于没写。呵呵,其实正是因为没有明确这个“虚”的目标,很多量化管理的工作变成就是为了量化管理而量化管理。什么六西格玛、统计过程控制(SPC)、过程能力基线(PCB)等量化管理办法,都是有很明确的目的的。
如果企业对量化管理的目标都不明确的话,那就非常不好意思了,连初级水平都不是,是属于“无级别”的水平。
下面开始,我们感受一下量化管理的四个级别。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