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观中国软件测试业的尴尬[1] 软件测试
在几家外企的测试理念带动下,软件测试,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个香饽饽。但在许多中国的软件企业里,测试工作,似乎仍遭遇着某些尴尬。
我1997年毕业后在XX研究院测试中心工作了三年,2000年转岗,至今仍不断地关注着测试的发展。但冷眼观潮,8年过去了,遗憾的是改进甚微。所谓的尴尬,我所言也难免偏颇,但却是有过切肤之痛的亲身体会。
一、自卑的尴尬
“国软”测试门槛进入低,这不多举例。
既然门槛低,就暗示了你水平有限。所以,包括测试人员本身,在潜意识里,也总觉得低研发一等。所以,测试人员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还源自于:工作的单调和枯燥乏味、缺少成就感、缺乏激情。有工作热情的,有生活压力的,只好拼命地找bug,用自残式的苦中作乐来抵消这种尴尬;用对产品的高度负责和对工作的执著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也因此,在同单位中,很少有主动从研发转岗去做测试的,哪怕是可编码的自动测试。
二、职业发展的尴尬
“国软”研发投入成本不比“外软”,测试人手较少,有的研发测试人员比例能高达8:1甚至10:1,人手严重不足,却经常性的一人同时负责多个项目。压力大,工作紧张,经常性地加班加点,并不象某人的轻松一句——“2年都干什么了?除了工作就是玩吗?”
想学习?好呀,鼓励!可惜只是口头上的。测试,才是你的本职工作!我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工作之余,翻开书看一看(那时互联网还很弱),或许被打了小报告,老板立马过来警告:“XXX啊,你不能这样啊!大家都在看着你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可惜的三年呐,荒废了三年!
我所目睹测试人员的发展,也很尴尬。
有想法的,找机会脱离技术去做管理;有的借测试和品质保证过程管理千丝万缕的关系,专职去做质量经理;有技术根基且不愿被埋没的选择去做研发;还有的去做了技术服务(总比测试多拿些出差补助);口才好、善交际的去做了产品经理……而一直通过测试技术获得发展的,有,但屈指可数。令人欣喜的是,有过测试经验的人员转岗到其他技术岗位后,由于受测试思维影响,还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
三、自动测试的尴尬
XX公司在1998年就引进了自动化测试理念,并豪气万丈地想在2000年覆盖所有产品大部分模块,结局是惨败。曾以双倍于普通测试人员的薪水招聘专职来做自动化研究,然而寄予的希望太大,收获的失望也太大。研究的结果,仅是选择了几种可以录制、回放的测试工具而已。公用测试工具的局限性大,效果也有限。而自主开发的测试工具,没有。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