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的过程犹如雕琢一件工艺品,由无形到有形,由粗到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源代码的规模越来越大,项目失败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建立简明准确的表示模型是把握复杂系统的关键。模型是对事物的一种抽象,人们常常在正式建造实物之前,首先建立一个简化的模型,以便更透彻地了解它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在模型中,先要剔除那些与问题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使模型与真实的实体相比更加简单明了、易于把握。总的来说,使用模型可以使人们从全局上把握系统的全貌及其相关部件之间的关系,可以防止人们过早地陷入各个模块的细节。因此,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应该从建模开始。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OOA & D) 方法的发展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中出现了一个高潮,统一建模语言( Unified Model Language , UML )是这个高潮的产物。它不仅统一了 Booch 、 Rumbaugh 和 Jacobson 的表示方法,而且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最终统一为大众所接受的统一建模语言。
UML 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它溶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它的作用域不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 全过程。需要说明的是,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而不是一种方法。
一、 UML 的出现
公认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出现于 70 年代中期。从 1989 年到 1994 年,其数量发展到五十多种。在众多的建模语言中,语言的创造者努力推崇自己的产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 OO 方法的用户并不了解不同建模语言的优缺点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因而很难根据应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语言,于是爆发了一场 “ 方法大战 ” 。 90 年代中,一批新方法出现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Booch 1993 、 OOSE 和 OMT-2 等。
Booch 是面向对象方法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出了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概念。 1991 年,他将以前面向 Ada 的工作扩展到整个面向对象设计领域。 Booch 1993 比较适合于系统的设计和构造。
Rumbaugh 等人提出了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 OMT )方法,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概念,并引入各种独立于语言的表示符。这种方法用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和用例模型,共同完成对整个系统的建模,所定义的概念和符号可用于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全过程,软件开发人员不必在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概念和符号的转换。 OMT-2 特别适用于分析和描述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系统。
Jacobson 于 1994 年提出了 OOSE 方法,其最大特点是面向用例 (Use-Case) ,并在用例的描述中引入了外部角色的概念。用例的概念是精确描述需求的重要武器,但用例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包括对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OOSE 比较适合支持商业工程和需求分析。
此外,还有 Coad/Yourdon 方法,即著名的 OOA/OOD ,它是最早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之一。该方法简单、易学,适合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初学者使用,但由于该方法在处理能力方面的局限,目前已很少使用。
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广泛,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面对众多的建模语言,用户由于没有能力区别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因此很难找到一种比较适合其应用特点的语言;
其次,众多的建模语言实际上各有千秋;
第三,虽然不同的建模语言大多类同,但仍存在某些细微的差别,极大地妨碍了用户之间的交流。
因此,在客观上,极有必要在精心比较不同的建模语言优缺点及总结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组织联合设计小组,根据应用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统一建模语言。
1994 年 10 月, Grady Booch 和 Jim Rumbaugh 开始致力于这一工作。他们首先将 Booch 93 和 OMT-2 统一起来,并于 1995 年 10 月发布了第一个公开版本,称之为统一方法 UM 0.8 ( Unitied Method )。 1995 年秋, OOSE 的创始人 Ivar Jacobson 加盟到这一工作。经过 Booch 、 Rumbaugh 和 Jacobson 三人的共同努力,于 1996 年 6 月和 10 月分别发布了两个新的版本,即 UML 0.9 和 UML 0.91 ,并将 UM 重新命名为 UML (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
1996 年,一些机构将 UML 作为其商业策略已日趋明显。 UML 的开发者得到了来自公众的正面反应,并倡议成立了 UML 成员协会,以完善、加强和促进 UML 的定义工作。当时的成员有 DEC 、 HP 、 I - Logix 、 Itellicorp 、 IBM 、 ICON Computing 、 MCI Systemhouse 、 Microsoft 、 Oracle 、 Rational Software 、 TI 以及 Unisys 。这一机构对 UML 1.0 ( 1997 年 1 月)及 UML 1.1 ( 1997 年 11 月 17 日)的定义和发布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面向对象技术和 UML 的发展过程可用上图来表示,统一建模语言的出现是其重要成果。在美国,截止 1996 年 10 月, UML 获得了工业界、科技界和应用界的广泛支持,已有 700 多个公司表示支持采用 UML 作为建模语言。 1996 年底, UML 已稳占面向对象技术市场的 85 %,成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1997 年 11 月 17 日, OMG 采纳 UML 1.1 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统一建模语言。 UML 代表了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国防价值。
二、 UML 的内容
首先, UML 融合了 Booch 、 OMT 和 OOSE 方法中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些基本概念与其他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大多相同,因而, UML 必然成为这些方法以及其他方法的使用者乐于采用的一种简单一致的建模语言;
其次, UML 不仅仅是上述方法的简单汇合,而是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集众家之长,几经修改而完成的, UML 扩展了现有方法的应用范围;
第三, UML 是统一的建模语言,而不是标准的开发过程。尽管 UML 的应用必然以系统的开发过程为背景,但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采取不同的开发过程。
作为一种建模语言, UML 的定义包括 UML 语义和 UML 表示法两个部分。
(1) UML 语义 描述基于 UML 的精确元模型定义。元模型为 UML 的所有元素在语法和语义上提供了简单、一致、通用的定义性说明,使开发者能在语义上取得一致,消除了因人而异的最佳表达方法所造成的影响。此外 UML 还支持对元模型的扩展定义。
(2) UML 表示法 定义 UML 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统一。这些图形符号和文字所表达的是应用级的模型,在语义上它是 UML 元模型的实例。
统一建模语言 UML 的重要内容可以由下列五类、共 10 种模型图:
第一类是用例图,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并指出各功能的操作者。
第二类是静态图 (Static diagram) ,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其中类图描述系统中类的静态结构。不仅定义系统中的类,表示类之间的联系如关联、依赖、聚合等,也包括类的内部结构(类的属性和操作)。类图描述的是一种静态关系,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是有效的。
对象图是类图的实例,几乎使用与类图完全相同的标识。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一个对象图是类图的一个实例。由于对象存在生命周期,因此对象图只能在系统某一时间段存在。
包由包或类组成,表示包与包之间的关系。包图用于描述系统的分层结构。
第三类是行为图( Behavior diagram ),描述系统的动态模型和组成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其中状态图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通常,状态图是对类图的补充。在实用上并不需要为所有的类画状态图,仅为那些有多个状态其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发生改变的类画状态图。
而活动图描述满足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有利于识别并行活动。
第四类是交互图( Interactive diagram ),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其中顺序图显示对象之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它强调对象之间消息发送的顺序,同时显示对象之间的交互;合作图描述对象间的协作关系,合作图跟顺序图相似,显示对象间的动态合作关系。除显示信息交换外,合作图还显示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强调时间和顺序,则使用顺序图;如果强调上下级关系,则选择合作图。这两种图合称为交互图。
第五类是实现图 ( Implementation diagram ) 。其中构件图描述代码部件的物理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一个部件可能是一个资源代码部件、一个二进制部件或一个可执行部件。它包含逻辑类或实现类的有关信息。部件图有助于分析和理解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配置图定义系统中软硬件的物理体系结构。它可以显示实际的计算机和设备(用节点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显示连接的类型及部件之间的依赖性。在节点内部,放置可执行部件和对象以显示节点跟可执行软件单元的对应关系。
从应用的角度看,当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系统时,首先是描述需求;其次根据需求建立系统的静态模型,以构造系统的结构;第三步是描述系统的行为。其中在第一步与第二步中所建立的模型都是静态的,包括用例图、类图(包含包)、对象图、组件图和配置图等五个图形,是统一建模语言 UML 的静态建模机制。其中第三步中所建立的模型或者可以执行,或者表示执行时的时序状态或交互关系。它包括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和合作图等四个图形,是统一建模语言 UML 的动态建模机制。因此,统一建模语言 UML 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归纳为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两大类。
三、 UML的主要特点
统一建模语言 UML 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三点:
( 1 ) UML 统一了 Booch 、 OMT 和 OOSE 等方法中的基本概念。
( 2 ) UML 还吸取了面向对象技术领域中其他流派的长处,其中也包括非 OO 方法的影响。 UML 符号表示考虑了各种方法的图形表示,删掉了大量易引起混乱的、多余的和极少使用的符号,也添加了一些新符号。因此,在 UML 中汇入了面向对象领域中很多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是 UML 的开发者们发明的,而是开发者们依据最优秀的 OO 方法和丰富的计算机科学实践经验综合提炼而成的。
( 3 ) UML 在演变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在 UML 标准中新加了模板 (Stereotypes) 、职责 (Responsibilities) 、扩展机制 (Extensibility mechanisms) 、线程 (Threads) 、过程 (Processes) 、分布式 (Distribution) 、并发 (Concurrency) 、模式 (Patterns) 、合作 (Collaborations) 、活动图( Activity diagram )等新概念,并清晰地区分类型 (Type) 、类 (Class) 和实例 (Instance) 、细化 (Refinement) 、接口 (Interfaces) 和组件 (Components) 等概念。
因此可以认为, UML 是一种先进实用的统一建模语言,但其中某些概念尚待实践来验证, UML 也必然存在一个进化过程。
四、 UML的应用领域
UML 的目标是以面向对象图的方式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具有很宽的应用领域。其中最常用的是建立软件系统的模型,但它同样可以用于描述非软件领域的系统,如机械系统、企业机构或业务过程,以及处理复杂数据的信息系统、具有实时要求的工业系统或工业过程等。
此外, UML 适用于系统开发过程中从需求规格描述到系统完成后测试的不同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用用例来捕获用户需求。通过用例建模,描述对系统感兴趣的外部角色及其对系统(用例)的功能要求。分析阶段主要关心问题域中的主要概念(如抽象、类和对象等)和机制,需要识别这些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并用 UML 类图来描述。为实现用例,类之间需要协作,这可以用 UML 动态模型来描述。在分析阶段,只对问题域的对象(现实世界的概念)建模,而不考虑定义软件系统中技术细节的类(如处理用户接口、数据库、通讯和并行性等问题的类)。这些技术细节将在设计阶段引入,因此设计阶段为构造阶段提供更详细的规格说明。
编程(构造)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其任务是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将来自设计阶段的类转换成实际的代码。在用 UML 建立分析和设计模型时,应尽量避免考虑把模型转换成某种特定的编程语言。因为在早期阶段,模型仅仅是理解和分析系统结构的工具,过早考虑编码问题十分不利于建立简单正确的模型。
UML 模型还可作为测试阶段的依据。系统通常需要经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不同的测试小组使用不同的 UML 图作为测试依据:单元测试使用类图和类规格说明;集成测试使用部件图和合作图;系统测试使用用例图来验证系统的行为;验收测试由用户进行,以验证系统测试的结果是否满足在分析阶段确定的需求。
总之,统一建模语言 UML 适用于以面向对象技术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而且适用于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从需求规格描述直至系统完成后的测试和维护。
五、 UML与RUP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不是一种方法,它独立于过程。利于它建模时,可遵循任何类型的建模过程。该建模语言的作者们给出了一种推荐性的建模过程指导,即RUP。本部分阐述RUP如何支持UML的应用。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是以用况为驱动、体系结构为中心、迭代和增量的过程。RUP包括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次迭代,每次迭代都有一个核心工作流(包括5个活动)。
用况驱动旨在为到最终产品为止的每个阶段都可以回溯到用户的真正需求。以体系结构为中心是指关注体系结构模式的开发,以引导后续系统,保证系统的平滑演进。每一次迭代包括迭代计划、迭代评价和一些具体活动。关于核心工作流中的五个活动: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较好理解,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对 RUP的四个阶段要做的工作做一阐述。
(1)初始阶段
本阶段确定所设立的项目是否可行,具体要做如下工作:
对需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确定系统中的大多数角色和用况,但此时的用况是简要的。对给出的系统体系结构的概貌,细化到主要子系统即可。
识别影响项目可行性的风险。
考虑时间、经费、技术、项目规模和效益等因素。
关注业务情况,制订出开发计划。
(2)细化阶段
识别出剩余的大多数用况。对当前迭代的每个用况进行细化,分析用况的处理流程、状态细节以及可能发生的状态改变。·细化流程时,可以使用程序框图和合作图,还可以使用活动图、类图分析用况。
对风险的处理。
需求风险 考虑项目的目标是否偏离了用户的需求。为解决需求风险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以及各需求的优先度,还应尽量列出所有的用况,至少列出重要的用况,并要建立领域的概念模型。
技术风险 考察所选的技术方案是否可行。建立原型是解决技术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
技能风险 考虑实施项目的人员素质能否胜任项目的要求。
政策风险 考虑政策性的因素对项目的影响。
进行高层分析和设计,并作出结构性决策。
所产生的基线体系结构包括用况列表、领域概念模型和技术平台等。以后的阶段对细化阶段建立的体系结构不能进行过大的变动。
为构造阶段制订计划。
细化阶段完成,意味着已经完成了如下的任务:用况完全细化并被用户接受;完成概念验证;完成类图;开发人员能给出项目估算(可分为精确、人月和无法估算);基于用况考虑了所有风险(可分为高风险、可能的风险和不可能的风险),并制订了相应的对策和计划;对用况标出优先级(可分为必须先实现、短期内实现和长期实现)。
(3)构造阶段
识别出剩余的用况。每一次迭代开发都针对用况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如类声明、属性声明、范围声明、函数原型声明和继承的声明等)、测试和集成过程,所得到产品满足项目需求的一个子集。由于细化阶段的软件设计已经完成,这样各项目组可以并发开发。
在代码完成后,要保证其符合标准和设计规则,并要进行质量检查。对于新出现的变化,要通过逆向工具把代码转换为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改,再重新产生代码,以保证软件与模型同步。
此阶段要建立类图、交互图和配置图;如一个类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可绘制状态图;如算法特别复杂,可绘制活动图。
(4)移交阶段
这一阶段完成最后的软件产品和最后的验收测试,并完成用户文档编制以及用户培训等工作。
可以说, UML对系统模型的表达能力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种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它的复杂性也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种方法。由于UML的复杂性,对它的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RUP 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 UML 开发的,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六个方面:
开发复用。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并保证软件质量,在项目初期可降低风险。
对需求进行有效管理。
可视化建模。
使用组件体系结构,使软件体系架构更具弹性。
贯穿整个开发周期的质量核查。
对软件开发的变更控制。
文章来源于领测软件测试网 https://www.ltesting.net/